首先,有人提出问题或某种关切,接下来用图4-30的步骤进行分析。

第一步:确认信息

  • 收集关于该问题的信息、确认这个问题是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。

  • 没有发生的问题称作风险、已经发生的问题称作“障碍”。

第二步:分析影响

  • 分析这个问题对项目当前或未来项目绩效(范围、进度和成本)的影响。

第三步:制定计划

  • 制定技术解决方案;

  • 制定行动计划。

第四步:采取行动

  • 对于风险采用风险管理的流程处理(同样符合万能公式原理);

  • 对于障碍需要采用变更流程处理(同样符合万能公式的原理)。

对于万能公式也应该用PDCA大环套小环、滚动式循环的逻辑来看待。例如相对于大的PDCA循环来讲,提交变更请求并通过变更控制流程解决问题,相当于万能公式的最后一步,即采取行动。因为经过前面一系列的预防措施仍然不能奏效,只好采用变更来解决问题。但是整个变更控制流程又是按照万能公式的方式进行组织的,表4-6说明了这种对应关系。

2、考试中如何区分万能公式与变更流程

因为这种大环套小环以及滚动式循环的原因,考试中遇到问题,到底是用万能公式解决问题,还是变更程序解决问题是考生最容易搞混的地方,尤其是选项中既有“提交变更请求”又有“分析影响”时,往往感到无从下手,下面将一般的区分方法说明一下。

(1)从万能公式的角度来看“提交变更请求”相当于万能公式的最后一步,即采取行动。

(2)判断题目的剧情是否已经进入变更流程了

  • 看到 “请求变更”,“要求变更”,“提交变更(请求)”,“提出变更(请求)”等关键词,基本上说明剧情已经进入整体变更控制程序(即从第四步开始),不用再考虑万能公式。

  • 没有上述关键词,说明剧情还没有发展到提交变更请求,可以找类似“了解情况”,“与人会面”,“分析对……影响”等选项。

  • 明确说明变更单已经提交了,按照整体变更控制程序,接下来最早的步骤应该分析影响。

(3)万能公式多用于处理人的问题和风险的问题,变更多用于处理基准类的问题。

可以分为以下八个步骤:
第一步:认识问题:弄清楚问题是什么?比如:质量下降了、进度延误了、成本超支了等等
第二步:分解问题:比如质量下降了,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?比如:表面有瑕疵、尺寸有偏差、响应速度未达预期、产品噪音过大等等。并进行数据统计,弄清楚哪类问题出现的比例最高。可以使用帕累托图(也叫柏拉图)进行排序。
第三步:设定目标:设定改进目标。可以使用5W2H的方法,比如时间多久、成本多少、人力数量、应用场景在哪里等等。
第四步:追究问题的本质: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?可以使用鱼骨图(也叫石川图、因果图、why-why分析图),也就是从5M1E的维度,即:人、机、料、法、环、测等维度去探寻问题的根本原因。这个是最重要的一步,看事情看本质,解决事情从源头本质上解决。
第五步:拟定对策:根据前面一步中识别出来的根本原因,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。提醒大家注意的是,至少要有两个应对措施,也就是A计划和B计划,互为备份。
第六步:实施对策:措施再好,也需要去实施应对。根据实际情况,选择前一步中拟定措施中的一种去实施。
第七步:确认效果:检查确认实施后的结果。质量的当前水平是什么样的、进度目前怎么样、成本水平如何等。
第八步:评定成果:根据第七步的实际效果和第三步所设定的目标,确认是否达到了问题解决所需达到的目标。

二、麦肯锡问题解决7步法

麦肯锡方法与PDCA方法类似,如下图所示:

DMAIC不仅仅可以用来进行流程和过程的改进,还可以用来进行问题的解决。和之前的PDCA循环很像,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:
(1)Define:定义问题是什么?比如早上上班迟到了。
(2)Measure:测量问题影响有多大?影响一,上班迟到了40分钟;影响二,导致要扣100块工资。
(3)Analyze:分析问题原因是什么?人:赖床了;机:闹钟没响;料:吃早餐吃坏肚子了;法:本来可以坐地铁的,结果开车去;环:天降暴雨,交通瘫痪;测:公司的打卡机出问题了。
(4)Improve:制定改进措施(上中下策),并实施。根据前一步分析的根本原因来制定相应的措施。实施制定的改进措施中的一种,并检查改进效果,确实措施是否有效。比如根据前一步的原因分析,得出的结论是,昨天由于早上吃了昨天晚上剩下的饭菜,导致肚子不舒服,然后上班迟到了40分钟。因此今天,不吃过夜的剩菜剩饭。肚子没有再次出现不舒服的情形。上班也未迟到。说明此应对措施有效。
(5)Control:后期标准化、程序化。根据前一步实施的效果,确定在后期使用改进后的方法和措施继续执行。也就是说,以后避免吃剩菜剩饭。并在家里形成制度。